針對病毒感染引起的傳染病,為了明確致病的病毒種類,可以進行以下兩類檢查:
直接檢測病毒本身:可以檢測病毒表面的抗原,也可以檢測病毒的核酸。
檢測人體為了抵抗病毒產生的抗體。
通常情況下,抗原檢測對實驗室條件要求不高,主要適用于基層醫院進行的大規模篩查;抗體檢測操作方便,10~15分鐘即可獲得檢測結果;而核酸檢測則對實驗室條件、檢測人員、儀器要求高,但結果也最為準確和敏感。
截至目前,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共批準新冠病毒檢測試劑15個,其中核酸檢測試劑10個,抗體檢測試劑5個,沒有批準病毒抗原的相關檢測。
下面,我們針對新冠病毒的核酸檢測和抗體檢測已獲批的方法進行介紹。
傳送門:病毒核酸檢測
目前已批準的10個新冠病毒核酸檢測試劑,有8個采用的都是熒光PCR法,剩余的檢測方法分別是聯合探針錨定聚合測序法和恒溫擴增芯片法。
熒光PCR法

PCR法指的是聚合酶鏈式反應,能將微量的DNA大幅增加。用于檢測新冠病毒時,由于新冠病毒是RNA病毒,需要先將病毒RNA逆轉錄為DNA,再進行PCR檢測。
熒光PCR檢測的原理為,隨著PCR的進行,反應產物不斷累積,熒光信號強度也等比例增加。最后通過熒光強度變化監測產物量的變化,從而得到一條熒光擴增曲線圖。
這是目前新冠病毒核酸檢測最常用的方法。但下列因素可能導致檢測結果出現誤差:
保存不當或未及時送檢:RNA病毒很容易降解,因此,獲得患者樣本后,需要規范地保存,并盡快進行檢測。否則,很可能導致檢測結果不準確。
結果解讀錯誤:目前批準的檢測產品都是根據新型冠狀病毒基因組中開放讀碼框1a/b、包膜蛋白和核衣殼蛋白進行選擇。但不同產品的檢測引物、探針設計存在不同,有單靶區段、雙靶區段、三靶區段的檢測和判讀差別。因此,如果沒有嚴格按照不同的說明書進行判讀,有可能導致結果判斷錯誤。
聯合探針錨定聚合測序法

這種檢測主要是用專門的儀器檢測測序載片上DNA 納米球攜帶的基因序列。
這種檢測的靈敏度高,不容易漏診,但結果也容易受多種因素的影響而不準,包括:
未及時檢測樣本:和熒光PCR法一樣,如果沒有規范保存和盡快檢測,結果可能不準。
檢測場所的室溫過高:這也會影響檢測結果的準確性。
不同的檢測儀器、試劑盒也可能對結果造成影響。
恒溫擴增芯片法

基因芯片檢測是傳統的病毒學診斷方法之一,檢測原理是基于核酸之間的互補結合特性開發的一種檢測方式,能夠用于定性或定量測量存在于生物體內的核酸。和PCR相比,基因芯片準確率高,時間更短,但價格也更為昂貴、檢測通量(單位時間內所能產生的數據量)相對更低。
此次獲批的這個恒溫芯片,能對新冠病毒在內的6種呼吸道病毒進行檢測。1.5小時內便可獲得結果,
和PCR相比,基因芯片準確率高,時間更短,但價格也更為昂貴、且檢測通量(單位時間內所能產生的數據量)相對更低。
病毒抗體檢測
抗體檢測試劑是檢測血清中由病毒進入人體后刺激人體產生的IgM或IgG抗體,IgM抗體出現較早,IgG抗體出現較晚。
目前已獲批的5個新冠病毒抗體檢測試劑,分別采用的是膠體金法和磁微?;瘜W發光法。
膠體金法

膠體金法是用膠體金試紙進行檢測,也就是目前常說的快速檢測試紙。
這種試紙經過特殊標記,上面有孔,用于滴入受檢者的血清樣本。膠體金試紙上面有2條線,一條叫做檢測線,另一條叫做質量控制線,如果兩條線都顯色,代表陽性;只有質控線顯色,代表陰性;這兩種情況之外都屬于無效結果。
這種檢查一般在10~15分鐘左右,就可以得出檢結果。
這種檢測方法很方便,出結果的速度也很快。但主要的不足在于,檢測通量較低,有一定的誤判率(主要是受抗體質量影響)。
而且,膠體金法檢測的新冠病毒抗體是IgM抗體。IgM產生的時間要晚于病毒復制的時間,所以檢測的時間窗口比核酸檢測窄。
磁微?;瘜W發光法
化學發光法是一種高度敏感的免疫檢測,凡具有抗原性的物質都可以用這種方法測定。
磁微?;瘜W發光法是在化學發光檢測的基礎上,加用了磁性納米粒子,使檢測具有了更高的靈敏度和更快的檢測速度。
不過,磁微?;瘜W發光法選擇性差,會對一個系列的化合物做出反應,而非特定的某一化合物,因此,準確性上相對不夠好。而且,環境對檢測的影響比較大,容易導致誤差。
新冠核酸檢測 vs 抗體檢測,怎么選?
目前,指南推薦能用來確診新冠病毒感染的仍然只有核酸檢測。
對于新冠病毒核酸檢測陰性的疑似病例,可以采用抗體檢測作為補充檢測指標。對于新冠病毒核酸檢測的疑似病例,也可以用抗體檢測來協同使用。
此外,抗體檢測還可以發揮安全評估和療效監測作用。例如,抗體檢測可作為恢復期患者血漿治療的監測評價,也可以用在疫苗研發和效價測定中。